戰國時期,秦楚丹陽之戰,“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八萬甲士為國奮戰,不畏強敵、勇于犧牲;抗戰時期,八路軍戰士“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他們剛毅從容、不屈不撓。
在中鐵一局滇中引水二期玉溪段項目的建設陣線上,也有11名軍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他們脫下的是迷彩戎裝,但脫不下征程萬里、初心如磐的軍人氣概。他們在部隊時仗劍衛國戍邊,在這里他們鑄劍為犁繼續用忠誠擔當建設祖國。
鋼槍凝銳目 尺規定乾坤
李根義,項目工程部測量主管,1995年12月入伍,野戰部隊服役三年。野戰部隊常年四季在訓練場野外輪訓,黃沙卷地的沙漠戈壁、怪石嶙峋的崇山峻嶺、藤蔓交織的深山老林,這些曾經軍旅生涯中的戰場磨礪出他銳利的目力、迅捷的身形、敏銳的感知。
工程測量可謂“指間方寸,天地乾坤”,作為項目工程測量的“質檢員”,要對分布在六個工區的8座隧洞、12個作業面面及3處管道頂管作業面進行復測。李根義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項目各個作業面“輪訓”,周而復始、日復一日,為滇中引水這個巨型工程保駕護航。
在滇中引水工程的隧洞里,昏黃的燈光被粉塵揉成朦朧的光暈,李根義正在架設全站儀進行隧洞導線復測,整個動作一氣呵成、絕不拖泥帶水,接著對儀器架設情況是否符合標準細致檢查后才進行測量。測量成敗的關鍵在于細節,在普通人的認知里,測量從儀器讀數的那一刻開始的,其實測量的起點就是工程的起點,測量的終點就是這項工程的結束。
“我們現在測量都是一套成熟體系,但是只有從儀器的校準、存放、架設、讀數、記錄這些步奏每一步都做到位,環環相扣才能保證最終精確的結果,現在的年輕娃兒手腳勤快,就是經驗還太少,容易忽視一些細枝末節。”李根義的雙眼在激光點與測尺刻度間快速游移,反光膜上落下一層水泥灰,也能精準鎖定十字絲中心,在進行隧洞拱頂的放樣點,他瞳孔收縮的弧度里還帶著當年前出偵查敵情時的專注,“差一毫米,隧洞軸線就可能偏出半米。”這處作業面測量完后,李根義快速收起儀器,動作依舊是干凈利落、規范標準,隨后只見他精瘦的身體扛起二十斤的設備在隧洞內健步如飛。他這是著急“趕場”,隧洞內作業都有工序循環,要按提前的測量計劃在合適的工序間隔時完成復測,否則就得等待下一個循壞,影響項目當月整體的復測計劃。
李根義自2002年起從事隧道測量工作已走過二十三個春秋,早已成為同事眼中的測量專家。當提及自己的工作時,他總是樸實的笑道:“我的工作都是最平凡的事情,沒什么轟轟烈烈的,但我知道一點,測量人的字典里,沒有‘差不多’。”最讓他自豪的事情是在參建的眾多鐵路、公路工程測量任務中,這么多年自己一直保持零差錯、零失誤。每當乘車路過他曾經為之奮斗過的工程項目,他的嘴角總會翹起一絲微不可察的弧度,這是深藏在工程人基因中的浪漫——宏偉嗎?我們建的。
軍徽映盔頂 安全筑鐵壁
張健,項目澄江工區安全質量監督員,1992年12月入伍,野戰部隊服役三年。他有著近一米九的大個,身材魁梧,肩寬背厚,眉如劍鋒,濃而不亂,面龐輪廓分明,妥妥的“五子良將”之相。長年淬煉的小麥膚色讓他在項目有“黑包公”之稱,既是對他膚色的幽默稱呼,也是對他在安全管理工作上一絲不茍、嚴謹細致、心細如發的贊譽。張健也因為個人出色的工作在項目安全質量監督員考評中多次被評為“優秀”。
澄江的暖陽透過窗戶斜斜地灑進張健宿舍,他身姿筆挺的站在鏡子前,以軍人整理軍容般的專注,正在用手掌捋平工作服上極細的褶皺,如同扣好軍裝風紀扣般精準地扣好領口,手托起安全帽,穩穩地戴在頭上,調整到最合適的松緊度,宛如戰士出征前系緊頭盔讓安全帽牢牢固定,給自己最堅實的守護。從橄欖綠到中鐵藍,變得是身上的制服,不變的是這軍人般整理著裝的規范動作,工作服、反光馬甲、安全帽在他手中整理時,都帶著軍人對待裝備的珍視與敬畏。穿戴整齊后,他像一名即將奔赴戰場、堅毅果敢的戰士,迎接新一天工作中的挑戰。
張健負責的澄江隧洞出口是項目控制性工程,同時也是重要的標準化示范工點。這段時間他接到一項重要任務,五公司首次水利隧洞標準化觀摩暨智能化尾水處理廠觀摩選定在澄江隧洞出口。剛接到這個通知時,滿臉笑意,拍著張健的肩膀,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道:“老張,這任務可不輕松,關乎公司‘一局隧道’的品牌建設和榮譽,壓力大不大?有沒有信心打一場漂亮的勝仗?”張健拍著胸脯打著保票:“野戰部隊沒有啃不了的‘硬骨頭’,召即來,來必戰,戰必勝。”
2025年4月18日,滇中引水工程全線觀摩團近百人在澄江隧洞出口及洞外智能化尾水處理廠進行實地觀摩。澄江隧洞三管兩線布設高度統一、混凝土墊層平整光滑、臨時排水溝線性順直、安全警示標識布置規范,隱藏在澄江青山碧水間的智能化尾水處理廠演繹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此次觀摩一舉成功,提升了“一局隧道”品牌的知名度和認可度,贏得了各方的高度贊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這次觀摩,背后的籌備工作可謂艱辛異常,觀摩方案幾經更改、現場布置頭緒萬千。張健如穩坐中軍帳的將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從容不迫地指揮著現場的一切。他對現場布置人員的調配和指揮井然有序,運用豐富的工作經驗對布置方案提出修改建議,以奮勇爭先的執行力感召大家朝著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朝著同一個目標奮進,最終在他個人不懈努力和團隊共同拼搏下,整個觀摩現場呈現出最完美的效果,踐行了他能啃“硬骨頭”的承諾。
鐵甲換征圖 寸土皆陣地
劉釗,項目征拆部長兼華寧工區長,2003年12月入伍,五年裝甲兵。展開項目的工程藍圖,滇中引水二期玉溪段項目標段線路全長約248公里。整個項目宛如一棵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參天巨樹,扎根于玉溪大地的9個區縣。管道工程虬枝盤旋,交錯縱橫,隧洞工點似青果綴枝,散布其中。工程建設,征地先行。如何將藍圖印在這片大地上,準備畫布就是征拆部也就是劉釗的工作。
項目施工建設周期共需征拆永久用地1687.28畝,臨時用地6747.64畝,這些用地面積約相當于747個標準足球場大小。這巨大的征地量是沉甸甸壓在劉釗肩上的擔子,他的思緒回到了駕駛裝甲車在軍演場上沖鋒陷陣的歲月。古代行軍打仗就有先登之士,劉釗作為裝甲兵在軍演場上有“奪旗”之責,如今在工程建設一線,他也立志以“沖鋒之勢,陷陣之志”將“中鐵一局”的旗幟插遍項目的最前線。
劉釗在征拆工作中腦里始終裝著作為裝甲兵時期的“戰術沙盤”。結合工程施工組織,他將六條干線劃分為六個“戰區”,先開工點、重點工程無疑是“集中優勢兵力突破”的“戰略支點”。2022年9月12日項目部剛剛建成啟用,而整個項目全線的首開工點開工時間就定在10月10日,距開工時間不足一月,這是一場“閃擊戰”,重在快。他遵循“急用急征、先用先征”原則,主動對接業主和政府單位,聯合多方進行現場踏勘、召開工作會,運用清單式工作法對阻礙用地審批的問題逐個擊破。當“紅塔工區管道深挖淺埋段正式開工”與現場破碎錘轟擊地面的聲音交織共鳴,共同奏響勝利和弦傳入劉釗耳中時,宣示著首戰圓滿告捷。
剛出完外勤的劉釗前腳剛邁進征拆部辦公室,便一頭扎進了資料的“海洋”。他的辦公桌,早已被征拆工作指南和地方法律法規及征拆案例壘成一個“掩體”,坐在桌子前的劉釗,就像當年抱著裝甲維修手冊啃透每顆螺絲的參數,知識在他手中,成了精準拆解難題的“軍械裝備”。劉釗坦言“項目體量大,征拆工作形勢復雜,涉及城區、農田、林地及生態保護區,只有學透弄通政策,并嚴格執行、靈活運用,才心里有底、干事有勁,真正把征拆做好做活做實。”桌面上剛泡的濃茶慢慢暈染開,一聲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辦公室的寧靜,劉釗又要去現場了。他鞋子的鞋跟處的磨損角度都驚人一致——那是裝甲兵常年蹬踏油門形成的肌肉記憶,如今換了戰場,卻仍丈量著對使命的堅守。三年來,劉釗的足跡遍布項目的角角落落,平均每天驅車近一百五十公里、徒步一萬余步。他的身影活躍在征拆政策宣講、實地丈量用地范圍、調解民眾糾紛一線,腳步為親,真正“走”出了項目的施工用地,各工區重點工程按節點準時開工,項目正向著“引金入滇”的雄偉目標奮力沖刺。
當滇中引水工程的清泉穿越群山、流過平原,滋潤干渴的土地時,人們或許不會記得建設者的名字。但征拆土地上長出的管道、隧洞精準對接順利貫通、掌子面從未響起的警報,都在默默訴說著一群退伍軍人的故事——他們脫下軍裝把勛章藏進心底,穿上工裝把忠誠刻進工程。這或許就是“退伍不褪色”的真諦:不是活在過往的榮光里,而是讓軍人魂魄在新的戰場繼續生長,長成支撐時代的脊梁。
李根義架設測量儀器
張健向產業工人講解“兩單兩卡”
劉釗查閱項目征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