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鐵一局城市運營公司立足戰略發展全局,確立“安全生產不是救火隊,而是先手棋”的核心工作原則,以“制度筑基、科技賦能、文化浸潤”為三大關鍵抓手,公司推動安全生產管理實現從“被動應對隱患”到“主動預防風險”的戰略性升級。這一變革不僅為企業筑牢了穩健前行的“安全生命線”,更以安全管理的高質量發展,為品牌價值提升注入核心動能,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且可持續的支撐。
破題:從“碎片化補丁”到“全鏈條管控”,制度重構激活安全治理效能
為破解安全管理痛點,城市運營公司以問題為導向,系統復盤近3年各部門對項目單位的安全質量大檢查整改數據。統計顯示,“隱患排查走過場、整改閉環不及時、責任劃分模糊”三類問題占比超 70%,直接暴露傳統安全管理“哪里漏了補哪里”的碎片化弊端,陷入“漏洞越補越多”的惡性循環。
在公司安全生產專題會議上,各部門達成共識:“必須從‘源頭防控—過程監管—結果追溯全鏈條重構制度體系,讓安全管理真正‘長牙齒、見實效’。”2025 年以來,公司牽頭整合安全、質量、環保、進度四大維度管理要求,修訂完善規章制度20余項,創新構建“周巡查、月調度、年考評”三級管控機制,形成全流程閉環管理:
周巡查強預警:聚焦重大項目、關鍵節點,要求責任單位每周報送安全進度日報,公司同步組建專項小組開展動態核查,對高危環節提前識別風險,確保隱患早發現、早處置;
月調度破堵點:每月召開公司級安全生產調度會,各項目集中匯報進展、反饋難題,由安全生產部統籌各相關部門現場聯動,針對協同堵點出具解決方案,避免問題積壓;
年考評壓責任:按季度實現100%項目全覆蓋檢查,對隱患整改不力的項目下發紅黃牌整改單,年度將安全管理成效、節點目標完成情況與項目團隊獎金直接掛鉤,以剛性約束倒逼責任落實到崗、到人。
截至2025年8月,公司累計下發各類整改單據34份,整改閉合率達95%;制度的剛性執行換來實實在在的安全成效——2025年上半年,公司所有在建項目實現“零亡人事故”,安全治理效能得到顯著激活。
鑄魂: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項目全維管理的攻堅實踐
近期,中鐵閱湖項目現場機械轟鳴、秩序井然:5#、6#、7#樓土方和樁基工程24小時高效推進,其余分部分項工程同步按計劃落地,項目整體嚴格對標既定節點目標。這一成果,正是公司以“安全為錨、質量為基、進度為脈”完善管理體系后,交出的階段性項目答卷。
地產開發中的安全、質量、進度三大核心指標,絕非割裂的“三張皮”,而是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守不住則滿盤皆輸;質量是品牌立足的生命,提不高則口碑受損;進度是企業效益的關鍵,跟不上則成本飆升。正是通過“制度+技術+文化”的三維穿透,推動三者從“此消彼長”轉向“同頻共振”。
在進度攻堅環節,公司以協同力打通開發全鏈條堵點,用“三級調度” 機制確保關鍵路徑不滯后:將進度管控細化到“日顆粒度”,針對中鐵閱湖項目曾出現的節點滯后問題,每日對比計劃與實際進度偏差(允許±7 天浮動空間),同步協調設計、施工、商務三方資源高效聯動;必要時派駐專人現場督辦滯后節點,下發進度督辦單并明確趕工方案要求。通過動態調整與精準施策,中鐵閱湖項目5#、6#、7#樓正負零節點原計劃11月完成,現可提前至9月落地,為后續工序推進預留充足時間。
聚力:從“單一管控”到“品牌共生”,品牌賦能企業價值躍升
在公司安全生產部部長黃上上的電腦桌面上,一張標注著“1+2+N”品牌矩陣的電子圖格外醒目——主品牌“一局城市運營”如根系發達的巨樹,中鐵宜居、中鐵城服兩大子品牌舒展枝丫,而貫穿其中的“安全基因”,正沿著品牌脈絡延伸至每一個項目、每一寸城市肌理。團隊始終堅信:“安全管理不是企業的成本賬,而是關乎長遠的戰略賬。”
當前,房地產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制勝,城市發展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運營。公司順勢而為,以“安全為核、標準為翼、品牌為帆”,推動安全管理從“后臺支撐”走向“前臺引領”:不僅通過標準化安全管理重塑企業價值坐標,更以安全為紐帶,讓品牌成為連接企業與城市發展的橋梁,為城市建設注入安全底色。
面向“從城市運營服務商到全球城市發展伙伴”的愿景,公司已將安全管理深度融入品牌實踐:中鐵雄安科創中心項目率先啟用“中鐵城服”品牌,成為安全、品質、智慧一體化的品牌試驗場,有望打造為雄安新區的綜合樣板;依托品牌賦能,公司正從單一項目建設者,逐步轉型為深度參與城市發展的合伙人,推動城市從“功能完善”向“品質升級” 躍遷。
未來展望:以安全為根,以品牌為翼
未來,將有更多如中鐵閱湖、雄安科創中心這樣的標桿項目持續涌現——這既是“城市運營”品牌從“項目符號”到“城市記憶”的升華,更是中國企業以高標準安全管理為支點,撬動全球城市發展格局的生動實踐。
城市運營公司將始終堅守“安全是根、品牌是翼”的信念:以更嚴格的標準守護安全底線,以更鮮明的品牌傳遞企業價值,讓“城市運營”不僅成為守護城市安全的堅實力量,更成為創造美好生活的核心載體——這既是企業的責任擔當,更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