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走上了與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平等發展、共同繁榮進步的光明大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人間奇跡。
在西藏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青藏鐵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條“天路”不僅打通了西藏與內地的交通屏障,更為雪域高原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由拉薩站開出的直達列車覆蓋14個省會城市,通達率為45.16%;通過青藏鐵路格拉段進出藏的旅客達4689.5萬人次,貨物運輸量達10087.8萬噸,對西藏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
中鐵一局新運公司“三上青藏”,先后參建了青藏鐵路西格段、格拉段和青藏鐵路西格段提質工程。在青藏鐵路格拉段建設過程中,全體參建員工在被譽為“世界屋脊”“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克服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先后創造了日鋪軌7.925公里的高原鋪軌最高紀錄、日架梁11孔的高原架梁最高紀錄。廣大參建員工在生命禁區迎難而上、挑戰極限,鑄造了“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鐵路建設精神,這一精神榮獲國有企業先進精神,格拉段榮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工程獎”。
今天,讓我們再次回顧那些建設過程中戰天斗地的故事,重溫那份在建設過程中孕育的偉大精神,向所有為青藏鐵路建設作出貢獻的英雄們致敬。
“艱苦不怕吃苦”的偉大品格
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工程正式開工。筑路大軍滿懷建功立業的壯志,堅定地邁向“生命禁區”。格拉段全長1142公里,中鐵一局新運公司承擔了其中自然環境最為惡劣、條件最為艱苦的南山口至安多668公里的鋪軌和3488孔橋梁的架設任務。從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有些同志豪言壯語、主動請戰表達心愿,有的同志要求夫妻雙雙同上高原,出現了父送子、妻送郎,子承父志作貢獻的種種動人場面。
“一日有四季,百步不同天”。公司承擔的工程地段處于青藏高原腹地,沼澤、濕地、暴風、暴雪時有發生。鋪軌任務推進至世界海拔第一高隧——風火山隧道。當地人形容:來到風火山,三魂已歸天。
11月27日,由于臨近春節,項目停工冬休,時任前方站站長的馬建爭與其他兩名黨員值守,負責現場運輸組織工作。當日凌晨2點,馬建爭等人突然接到命令,要向前方站卸砟。
可是剛出門沒走幾步,忽然看見不遠處幾道綠幽幽的亮光。用手電筒一照,發現是狼群,倆人掉頭就往屋內跑,等關上房門,三只野狼追到門前,其中一只已經趴在窗戶上,遠處還能聽到“嗷嗷”的叫聲。列車已經快進站,兩人只能鼓足勇氣,點燃掃把,拿著木棍打開了房門。
之后,狼出沒得越來越頻繁,有時甚至就趴在不遠處的線路上。幾人只能結伴而行,甚至上廁所都得湊到一起。從那時候開始,他們就有了一個綽號“與狼共舞”。
在青藏高原建鐵路,到底有多難?
建設者穿著兩層毛衣毛褲,再套上帶羊毛的皮衣、皮褲。工地上修機器,四五分鐘就得換人,卸不了兩個螺絲,人就凍得不能動彈。但是,沒有人被艱苦打倒,反而迸發出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米,是世界鐵路的最高點。建設者們在這里突破人類極限,工程師謝學文和李曼莉工作在一間辦公室,建設青藏鐵路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讓二人走到一起。2005年五一勞動節,兩人在唐古拉山口的婚禮轟動全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作了專門報道。
唐古拉山口是生命的禁區,除了這些建設者,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跡象。婚禮那天,距離“唐古拉山”的界碑還有五百多米,謝學文堅持要把妻子背到山頂。這幾百米謝學文走了十幾分鐘、停了五次。抵達山頂時,鵝毛般的大雪已經讓他們“白了頭”。當地的百姓為一對新人獻上潔白的哈達,感謝建設者們為建設他們的家鄉拋家舍業,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困難,將祖國的關懷帶到這寒苦之地。
“缺氧不缺精神”的崇高境界
唐古拉山能夠稱之為“生命禁區”,因為這里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六月雪花飄、四季穿棉襖、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英國《衛報》在報道青藏鐵路時寫道,“誰又可能在稍動一下就要找氧氣瓶的情況下鋪鐵軌?”
鋪軌向唐古拉山挺進時,人沒有因為缺氧倒下,機器卻停擺了。架梁施工中,架橋機突然出現故障,鋪軌任務被迫停止。架橋機與地面只有四五十厘米距離,機械班長、共產黨員李文虎脫掉棉衣,摘掉手套,二話不說就鉆到架橋機下搶修。極寒的溫度下,液壓油滴在紅腫僵硬的手上迅速結成冰塊,一碰就會扯掉一層皮。搶修的空間十分狹小,加之需要拆卸很多部件。高強度的作業,讓李文虎不久就出現了高反,他大口喘著氣,嘴唇泛青、臉色發紫。工友們要換他出來。李文虎拒絕說:“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架橋機。”大家只能給他插上氧氣管,緩解高反。
一個小時過去了,架橋機的轟鳴聲終于響起。李文虎費力地想退出來時,才發現自己的衣服已經和身下的軌枕凍在了一起。
在這個被形容為“邁出三步喘半天”的地方,建設者們吸吮著不足內地一半的氧氣含量,用“缺氧不缺精神”的崇高境界,一次次地挑戰人類極限。《衛報》不得不說:“這條鐵路是中國‘敢為’精神的最佳例證!”
“風暴強意志更強”的頑強斗志
當地人說,到了昆侖山,如進鬼門關。2003年4月,鋪架鐵軍向昆侖山挺進,持續的暴風雪使昆侖山氣溫驟降到零下40度。青藏鐵路每年的有效工期只有六七個月,施工時間十分緊張,所有參建員工都鉚著一股勁兒。
一天晚上突遇暴雪,員工換班的汽車被阻隔在山腰上。前方的工友已經在暴雪中連續作業了六七個小時,為了不耽誤架梁,前來換班的50多名工友,頂著怒吼的狂風、肆虐的暴雪,相互攙扶,手拉手蹚著齊腰深的積雪艱難前行。茫茫雪原,僅八百米的直線距離,他們在深夜里摸爬了近兩個小時。
鋪軌到了昆侖山腹地,“一日經過四季天”是常態。
有一次,運輸人員步行領車向前方運送軌排,突然間刮起了沙塵暴,飛沙走石、狂風怒吼,天空一片灰暗。列車緊急停車后,停在了22‰的大坡道上,加上風力巨大,如果不做好全車防溜,后果不堪設想。運輸人員只能頂著風沙,挨個車擰緊手制動機。風沙漫卷,打到運輸人員的防風鏡上噼里啪啦的作響,大家只能一只手緊緊地抓著車廂,一只手摸索著擰緊制動機。等回到機車上,全身已經被黃沙覆蓋。
挺進昆侖立壯志,五六奪取不凍泉;揮師進軍楚瑪爾,戰鼓聲聲慶七一;齊心奮戰五道梁,再創鋪架新輝煌;鐵龍飛跨秀水河,十一前夕奏凱旋;拼搏決戰七十天,江克棟站盡開顏。就是在這樣的極端天氣里,建設者們用“風暴強意志更強”的頑強斗志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搏斗,戰勝了一個又一個不可戰勝的困境,取得一個又一個節點的勝利。
“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科學態度
青藏鐵路建設是前所未有的世界級工程,沒有任何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廣大參建員工在“生命禁區”,冒嚴寒,頂風雪,戰缺氧,斗凍土,用“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科學態度,戰勝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
高原鋪軌不同于內地,例如當時內地的主力機型DF4內燃機車,功率只有不到內地的一半。鋪軌機、架橋機的功率下降了40%以上,嚴重制約著施工進度。高原鐵路鋪架施工,在沒有任何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新運公司摸索著前進,對高原鋪軌架橋設備進行技術攻關,《青藏鐵路高原高寒地區鋪架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等多項關鍵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居世界領先地位。創造了日鋪軌7.925公里、日架32米橋梁11孔的高原鋪架新紀錄。
生態脆弱是施工的又一個難題。
鋪軌到廣袤的可可西里時,施工到一半,只要對講機傳來一聲:“藏羚羊來了!”各項施工機械就會立刻停機,自覺地摘下紅色安全帽,收起彩色旗幟,迅速撤離了現場,為藏羚羊讓出了遷徙通道。
經過建設者艱苦卓絕的努力,2005年8月24日10時,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車站,兩臺鋪軌機伴隨著陣陣的鞭炮聲同時鋪下了最后兩節軌排。那一刻,在場的所有的建設者歡呼雀躍,相擁而泣。高聲呼喊:我們勝利啦!
這一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啊!這一刻,飽含建設者們多少心血和艱辛!這五年,多少參建員工無法為年邁老人膝前盡孝、無法陪伴年幼的孩子成長、無法與妻子分擔家庭的重擔。
青藏鐵路的建設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是中國鐵路建設者的志氣,在世界之巔筑起了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高原。
中鐵一局新運公司廣大參建員工在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用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孕育的“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鐵路建設精神,這不僅是廣大員工在高原上艱苦奮斗的力量源泉,更是全體新運兒女戰天斗地、攻堅克難,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貢獻全部力量的歷史回響。
復興號列車馳騁在青藏鐵路
當地百姓歡慶青藏鐵路通車
青藏鐵路開鋪
唐古拉山口的婚禮
青藏鐵路鋪軌到昆侖山下
青藏鐵路建設中的工地午餐
風雪中架梁作業
參建員工歡慶鋪軌穿越世界第一高隧風火山隧道
鋪軌到達世界鐵路海拔最高點唐古拉山車站
建設者歡慶鋪架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