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初醒,鄂西的峰巒最先沐浴到朝陽,將一片暖意投向下方的帥家埫村。溪水清冽,沿石壁折繞,泠泠作響,喬木與灌木遍生兩側山坡,枝葉交錯,綠蔭匝地,寧靜中透出生機盎然。在這片被自然偏愛的土地上,中鐵一局宜涪高鐵3標項目長陽11號棄渣場正悄然生長。
給初心立下“責任狀”
宜涪高鐵3標項目長陽11號棄渣場位于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帥家埫村,占地約78.41畝,容渣量約27.21萬方,主要來源為將軍山隧道棄渣,運距18.7km。棄渣場位于山間溝谷,兩側山坡植被茂密,主要以喬木、灌木為主,棄渣場東北方向鄰近既有道路,為這場生態守護提供了便利。這些數據背后,是建設者們用責任與匠心對自然許下的承諾。
長陽11號棄渣場
“這不是工程附屬的東西,得擔起生態責任,生態修復必須得好好搞?!表椖控撠熑诵ぶ久驼驹谶吰虑?,望著忙碌的工地說道。
8月19日,長江沿岸鐵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宜涪高鐵全線19家施工單位、設計、監理單位,共計100余人的觀摩團來此觀摩,標準化建設成果贏得一致好評,為全線樹立了標桿,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給生態立起“制度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不是掛在墻上的裝飾,而是深深扎進泥土里的根基。項目部把生態保護的責任牢牢鎖在每個環節里,讓每一方渣土的堆放都有章可循。項目部通過“分部→工區→工點→班組”四級責任矩陣,實現生態責任的深度綁定:班組工序不合格,工點連帶扣分;工區推進滯后,項目部監督追責。這種環環相扣的責任傳遞機制,將生態保護意識刻入日常工作。
棄渣場建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環境保護實施方案》《水土保持實施方案》早就批了下來,工人們揣著方案當“作業指南”;原地貌的影像資料也一一存檔,哪棵樹在哪個位置,哪條小溪往哪流,都拍得清清楚楚。項目技術負責人淮凱龍翻著照片說:“這是給以后復墾留的底,到時候得照著原樣還回來?!痹O計單位畫的“一場一圖”上,排水溝的坡度、擋渣墻的位置標得清清楚楚,從林地使用批復到臨時用地手續,每份文件簽得鄭重,像是給山坳里的施工立了警示牌。
就連工地的臨時便道也透著講究。橫坡、縱坡按標準修,路邊的排水溝跟著便道走,轉彎處特意放大了半徑。工區經理白曉冬蹲在路邊,用手量著排水坡:“你看這4%的坡,雨水順著溝流,不會堆積在這里,山土就不會被沖壞?!?/p>
給山谷裝上“監控器”
在棄渣場現場,幾根紅白相間的標尺格外醒目,立起的填筑標尺像裁縫的量尺,為堆渣過程劃好“刻度線”。每層渣不大于0.8米,壓實度不小于90%。數據不能含糊,這是生態安全的底線。技術員侯曄東一邊測量一邊記錄著說道。碾壓設備配備智能終端,實時記錄軌跡、次數與速度,就像給大地蓋被子,一層一層,都要壓得實實在在。
填筑標尺
場地邊緣的金屬樁子如同忠實的電子哨兵,24小時全程捕捉地表最細微的位移,這便是沉降監測點。數據顯示,近日最大位移僅1.92毫米,遠低于安全閾值。這套系統仿佛棄渣場的神經系統,一旦數據異常,立即報警,將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揚塵監測系統
智能環保設施更是無處不在。揚塵監測系統一旦檢測數據超標,旁邊的噴淋就自動噴水,細密的水霧瞬間把灰塵壓下去;整體式盲溝沿自然溝谷鋪設,猶如“地下水管”;55厘米寬的槽里,透水土工布和中粗砂反濾層組成過濾系統,讓水有路可走、有處可去??萍?,在這里化作守護自然的溫柔力量。
給工序系好“安全帶”
生態保護的真諦,藏在每個偏執的細節里。項目團隊用近乎吹毛求疵的細致,呵護著這片土地的生態底色。
表土剝離,被視作守護土地肌膚的大事。園地剝15厘米,林地草地剝10厘米,不能多也不能少。1.04萬立方米表土被編織袋圍擋、密目網覆蓋,還播撒草籽防塵,就像給大地蓋上一床防護毯,既存住土壤肥力,也為復墾埋下希望的種子。
表土存放
8米高的擋渣墻作為渣場的守門人,將力與美藏于磚石之間。它既是護場堅盾,亦是會“呼吸”,能“排汗”的生命體。基坑成型后,測量員反復檢測,為地基“把脈”,確保450千帕承載力穩如磐石;分層澆筑的墻身,接茬筋外露35厘米的新舊混凝土如緊扣的指節,結合面特意鑿毛增強咬合。每10米沉降縫藏著瀝青麻筋應對寒暑,PVC泄水孔裹著土工布排水防漏?!胺謱幽雺骸獧z測—驗收”的嚴苛流程與界樁標記,讓堅固守護與生態共生在此溫柔相擁。
擋渣墻
渣場的排水系統像給土地搭了“引水渠”。周邊繞著一圈截水溝,底寬0.8米、深0.8米,坡比1:1.25,用混凝土澆得結結實實;每級平臺的坡腳也挖了排水溝,底寬0.6米、深0.6米,雨水順溝道流淌,不會往渣堆里滲。遇到陡一點的坡,溝里砌了石芽減速;坡度突然變緩的地方,修了消力池緩沖;最后水都流進了沉沙池,“泥沙在這里沉淀,流出去的水就干凈了,水通了,渣場才安全。”渣場負責人稅宇華說道。
棄渣場排水溝
就連18.7公里的運輸路途,也踐行著綠色通勤。車輛全程封閉覆蓋,便道采用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有效抑制揚塵;重車空車分道行駛,危險路段裝反光鏡和照明,提升安全性;機智管家系統實時跟蹤,班組每日安全講話等等,最大限度減少工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青山為證,歲月為憑。長陽11號棄渣場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中鐵一局建設者打造綠色工程的生態自覺和責任擔當。在這里,每一方渣土的規范安放,每一寸土地的生態修復,都是寫給未來的生態答卷,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時間與自然自會給出最公正的評價。隨著復墾綠化工程的推進,這里將重現綠意盎然?;蛟S不久后,當列車呼嘯而過,乘客們不會知道,腳下這片綠意曾經是一個棄渣場。但建設者們知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播下的不僅是草籽,更是一種理念、一份責任、一個承諾。